凡得热点

/

凡得智库

搜索凡得热点,探索行业资讯

流程大咖说 | 流程建模在相邻建模学科背景下的未来

发布时间:2025-11-07

流程模型(Process Models)并非孤立存在,它们与人类和自动化数字解决方案中的其他关键要素相互作用。

尽管许多组织已能很好地建模流程流(Process Flows)、决策(Decisions)、案例(Cases)、数据(Data)和结果可视化(ResultVisualizations),但随着更多智能动态应用于数字解决方案,仍需更多模型支持。

迄今为止,流程模型已为流程(Processes)和业务成果(Business Results)提供了良好服务,但组织需要建模的范畴远不止于此。

流程组件的符号学表示(Semiotic Representations)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。然而,数字解决方案(Digital Solutions)随时间推移会要求更多建模类型。

目前我们已识别出另外六个尚未得到充分处理的领域,这些是其他必要模型(NecessaryOther Models)。

 

流程相邻建模学科

1协作模式建模 | Collaboration Patterns

现状:通过社交挖掘(Social Mining)与分析技术可以呈现部分社交互动的成果,但这一领域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统一的模式表达方法。

问题:流程图只说明“谁该做什么”,却不说“如何同步、冲突解决、升级路径”。  如何建立跨越不同供应商、支持实现业务成果或管理改进/变革工作所需人际互动的标准化表达?

未来方向:  

  • BPMN 2.0 Conversation & Choreography 子集将升级为“协作原语库”——自动发现消息死锁、循环等待。  

  • 流程挖掘 + 邮件/协作日志(比如钉钉/飞书/微信的日志) ⇒ 自动生成协作模式热图,提示“隐性协调成本”。  

  • 数字孪生组织(DTO)中,流程实例与协作实例双轨仿真,支持“如果取消该例会,流程周期变化?”这类假设。 比如, 我们凡得科技利用飞书的多维表格和智能视频会议,形成了公司内部团队的协作建模。

2. 目标驱动建模 | Goal-Driven

现状:目前已有少数勇于创新的供应商提供了若干优秀的目标模型(Goal Models)及目标交互(Goal Interactions)范例,部分组织已察觉到从流程导向型(Flow-Directed)过程向目标驱动型(Goal-Driven)过程的转变趋势,但尚未形成被普遍接受的标准化建模方法。对于能够自主决策行进方向及选择次优行动的过程而言,目标设定具有根本性意义。

问题:流程模型回答“How”,但战略层更关心“Why”。  

未来方向:  

  • 流程-目标双向追溯元模型(BMM-PM 对齐)成为合规标配;任何活动无向上目标链接即视为“待裁剪”。  

  • 结合流程挖掘的行动(OKR)引擎:比如当传感器显示 KR 落后 >10%,利用流程挖掘技术自动触发流程变体推荐(基于历史成功案例)。  

  • AI Planning(PDDL)与流程引擎融合,使“目标-活动”映射可在线重新规划,实现“半自主流程”。

3. 约束建模 | Constraints

现状:随着流程变得愈发非结构化和涌现性,约束(Constraints)将在流程治理(Process Governance)与控制领域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。为了实现业务成果而引入无监督人工智能(Unsupervised AI)时,约束(Constraints)与目标(Goals)的设定不可或缺。

问题:静态流程图难表达“只要不违反 X,可任意顺序”。目前尚未见到任何显著展示边界约束(Boundary Constraints)的模型能够完整呈现被这些保护机制环绕的流程。

未来方向:  

  • Declarative BPM (Declare, DCR Graphs) 进入主流,与命令式模型混编——“90%结构化 +10%约束块”。

  • 流程挖掘将自动抽取“时态约束规则”,反向标注到模型;违规实例高亮为“约束漂移”。

  • 合规即代码(RegTech):把 GDPR、SOX 条款转译为机器可读约束,持续监控流程日志,秒级预警。  

4. 数学模型 | Mathematical Models

现状:尽管存在一些针对单一分析方法的模型(例如用于预测分析「Predictive Analytics)的PMML」),但目前尚未发现适用于多重交互式分析的建模方法——这种分析常见于当今的智能流程(Intelligent Processes)中。

问题:流程性能靠经验或者单一分析模型调优,难以预见“利用率-等待时间”曲线。  各类人工智能(AI)行为如何建模?

未来方向:  

  • 队列网络、Petri-Net 可覆盖性、马尔可夫奖励过程直接嵌入流程模型属性栏;保存即生成 Python/SimPy 仿真脚本。 

  • 参数自动标定:流程挖掘输出真实到达时间分布 → 反馈给数学模型 → 30 秒给出“最优线程池/批处理大小”。  

  • 强化学习代理在数学模型上预训练,再于真实流程引擎 A/B 测试,实现“仿真-在线”闭环优化。  

5. 上下文工程 | Contexts Engineering

现状:随着流程在感知活跃模式和场景方面变得更加主动,需要对其参与或有意参与以实现其成果或目标的上下文(Contexts)进行表征。这些上下文将被用于评估优势、威胁及学习经验。

问题:同一流程在不同地域、季节、法规下表现迥异。  跨越组织内部与外部、行业或地理边界的流程,必须对不同上下文中的含义保持敏感。

未来方向:  

  • 流程模型头文件增加“上下文维度”标签(地域、币种、气温、汇率波动等级);引擎根据实时上下文选择子流程。 

  • 联邦流程挖掘:上下文相似的企业共用加密日志,提升稀有场景模型准确度。

  • 低代码“上下文沙盒”:业务用户可拖拽生成“if 上下文=高汇率波动 → 启用二次审批”规则,无需 IT 编码。 

6. 模式与反模式 | Patterns & Anti-Patterns

现状:当前,组织似乎对需要响应的事件(events)更感兴趣,而非关注有价值的模式(patterns of interest)。这种情况将随时间推移而改变,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模式表示方法。

问题:最佳实践传播依赖顾问经验,复用率低。  缺乏有价值的模式,以及符号学表征(semiotic representations)及配套的分类体系(classification scheme)

未来方向:  

  • 全球流程模式仓库(GitHub for Processes):每个模式包含模型片段、绩效 KPI、适用上下文、仿真报告。  

  • AI 模式推荐:输入企业画像 → 自动匹配“应收账款-催收模式”“跨境电商-退货模式”等,一键下载到建模器。  

  • 反模式检测器:利用图神经网络识别“ spaghetti 流程”“蘑菇型审批”等典型反模式,给出重构优先级评分。


 

尽管我们可能都认同建模流程(Processes Modeling)、决策(Decisions)、目标(Goals)或数据(Data)具有显著价值,但在建模方法、标准以及最重要的建模对象方面仍存在分歧。让我们审视建模领域内外的冲突点。

我们已识别出五个主要冲突领域,但我推测还有更多潜在问题尚未浮出水面——例如"仅存在数据或规则"这类认知偏差。
 

流程建模的权衡取舍

即使在流程建模领域内部(暂不考虑其他辅助建模手段),流程建模本身也存在若干需要解决的难点,如下文所述:

1. 逻辑模型与物理之争

关于应该构建目标逻辑模型还是物理实施模型的争论屡见不鲜。

支持逻辑模型的一方认为,逻辑模型能体现纯粹的业务需求,包含实施者可能忽略的操作手册等内容。而实施团队通常反驳称,未来逻辑模型本质上无法反映现实,且两者无法同步。

有些企业将逻辑模型作为规范文档,一旦物理模型成型便弃用逻辑模型。崇尚快速创新的组织则倾向于快速构建实施模型并接受快速失败。我们更推崇构建包含操作手册的粗略逻辑模型,通过迭代逐步完善。

2. 是否遵循建模标准

许多从业者推崇建模标准,认为标准化建模能降低培训成本、便于沟通,并有利于吸引外部贡献者快速参与。当组织需要切换至内部已有或全新平台时,标准化模型还能实现跨厂商的无缝迁移,避免繁琐的转换工作。

反对者则认为标准束缚创造力,且会遗漏关键细节差异——当标准只会拖慢进度时,何必采用笨重的规范?虽然我们更看重开发便捷性而非标准符合度,但仍建议通过迭代优化而非追求完美建模。这需要找到平衡点。

3. 案例导向 vs 流程导向

当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案例管理模型与标记法(CMMN)与业务流程模型与标记法(BPMN)非常接近,可以轻松扩展BPMN来支持案例。如果BPMN包含目标建模功能,我们会认同这一观点——因为案例以里程碑目标为导向,流程流转反而处于次要地位。

4. 决策导向 vs 流程导向

关于"流程包含决策"还是"决策驱动流程"的争论也日益激烈,毕竟决策决定了待执行的任务。我们认为对于高度复杂的流程需要两者协同工作,但决策模型与标记法(DMN)作为新兴技术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。

5. 目标导向 vs 流程导向

目标建模目前处于尴尬地位,因为传统流程和决策模型往往僵化不变。

随着决策和规则变得更具流动性,目标建模的价值愈发凸显。目标本身保持稳定,但目标值可能变化,而决策路径和流程任务可能千差万别。目标与约束建模理应获得更多关注。

建模技术固然强大,但当厂商试图将自己的方法和标记法塑造为流程领域的核心标准时,可能引发激烈争论。无论采用何种模型,建议在项目初期明确选择并保持一致性,除非需要重大调整——这种情况其实很少发生,因为流动型流程/案例通常可预判,并能提前选定支持方法。

我们强烈建议选择能真实反映现实活动的流程模型用于流程挖掘(Process Mining),这有助于改进现有流程。流程可视化能帮助业务和技术人员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活动,流程模型也适合描述稳定/静态流程或其片段的未来状态。只有当问题更具突发性或变更过于频繁时,才需要重新评估建模方法。


 

融合展望:从“流程图”到“流程宇宙”

未来十年的流程建模将是多模型共生的“联邦建模”时代:  

  • 单一流程引擎演变为“多模型运行时”,协作、目标、约束、数学、上下文、模式六类模型以微服务形式插件化加载。  

  • 流程挖掘不再只是还原流程图,而是同时抽取协作网络、约束集、上下文特征,自动填充到对应模型库。  

  • 生成式 AI 充当“模型翻译器”——用自然语言即可生成/修改/解释任意跨学科流程模型,降低业务人员参与门槛。  

  • 合规与可持续性成为一级公民:任何新流程在部署前必须通过“约束+数学”双验证——既满足法规,也满足碳排 KPI。  

  • 最终,组织将拥有“自我重构”能力:目标变化 → 目标模型触发约束重算 → 数学模型寻优 → 流程模型热更新 → 协作模式同步推送,实现“战略-运营”分钟级闭环。  


 

流程建模的未来不在更大更复杂的流程图,而在“流程+”的跨学科模型联邦;谁率先建立多模型融合的基础设施与治理机制,谁就能在智能动态商业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。